Charles 詹浚昇

經濟學筆記 03:五分鐘建立社會福利的概念

身為經濟學的菜鳥,社會福利 Social Welfare,簡寫 SW,是一下子沒能搞懂的觀念。
在搞懂了之後,倒是覺得還蠻有趣的。

老實說,課本、教材都寫得都不清楚;大概是教授們都太懂了,覺得這是 " 常識 "。網路上查的,謬誤又有不少。
清楚的人懶得說,不清楚的人不會說。
這個筆記系列的目的,不就是要引領原本不懂的人來入門!因此就由我來解釋囉。

在經濟學中,社會福利指的是經濟行為所帶來的效益,其實也就是爽度。
這其中也蘊含著,市場越大,對整體社會的幫助越大。
此外,理論上在社會福利達到最大的時候,就是社會資源分配最好的時候。

這跟一般人認知的 " 濟弱扶傾 "、"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" 的社會福利,差距可不只達十萬八千里。
更諷刺的是,經濟學在探討學理時,一開始分配問題是忽略的,也就是弱勢族群容易被犧牲掉。

回顧上一篇經濟學筆記,已經有提到社會福利了:
 Step 6:比對 Demand Curve 需求曲線,仍是比較容易理解的。
一、願意以比較高價格 Pa 購買的,只需要支付市場決定的價格 Q,出現消費者剩餘。

Step 7:比對 Supply Curve 供給曲線,就進入重點了。
當市場價格是 P 時,有本事以 Pc 成本生產的廠商,有了超額利潤,出現生產者剩餘。
只是當時沒有定義:Social Welfare = Consumer Surplus + Producer Surplus
翻譯:社會福利 = 消費者剩餘 + 生產者剩餘
簡寫:SW = CS + PS

別管學術上怎麼說,讓我以自己的語言來敘述這觀念。

Step 1:當市場達到均衡時,整個產值有多大?
說穿了,又很簡單的數學,數量 × 價格 = 總金額。
所以 P × Q 的這塊紫色方形,就是總產值。

Step 2:當市場達到均衡時,其實消費者是願意付出多少錢的?
回到消費者曲線的定義,線上的每一個點,都是該價格時,願意購買的消費者。
因此,所有的數量 × 所有的價格 = 總金額,就是左邊的綠色梯形,這是所有消費者願意花的錢。
但事實上的,消費者僅需付出上面的紫色方形,因此扣掉之後,綠色三角形,就是消費者剩餘 CS。
原本願意花、卻不用花的錢,省下來的感覺,豈不是蠻爽的?

Step 3:當市場達到均衡時,其實生產者還多賺了多少錢?
回到生產者曲線的定義,線上的每一個點,都是該價格時,有能力生產的生產者。
因此,所有的數量 × 所有的價格 = 總金額,就是左邊的黃色梯形,這是所有生產者生產的總成本。
但事實上的,生產者收到了上面的紫色方形,因此扣掉之後,黃色三角形,就是生產者剩餘 PS。
原本可以降價、卻不用降價,多賺了這一塊的感覺,豈不是蠻爽的?

Step 3:當市場達到均衡時,有多少的社會福利?
社會福利,Social Welfare,SW = CS + PS,就是這兩個三角形的總合。
當然這是爽度的總合,少花的、多賺的,都能帶來福利;況且,成交量越大,乘出來的社會福利就越大!
網路上有人說,這是價差的概念,不!還要積分,總值才是 SW。


時任公交會副主委的孫立群老師,去年暑假教授個體經濟學時,問了這個問題:
對政府來說,比較喜歡哪一塊三角形?

答案是:生產者剩餘 PS。
因為 CS 是消費者爽在心裡面,覺得買便宜了,但是對於 GDP 與稅收,一點幫助都沒有。
而 PS 是徹底加在售價裡面,結結實實地反映到 GDP 上,政府還能抽到稅!

個體經濟學的教科書編排上,常常也是緊接著談,如何去掠奪消費者剩餘。例如會員卡、兩段式定價、寡占甚至壟斷市場,無不將消費者的荷包搾出每一個子兒出來,列為最高指導原則。

所有的學問都一樣,談概念時,可以簡化一點,比較容易吸收與探討。
曲線可以用直線來代替,只求最大 SW 而忽略分配問題;如果是民生必需品,未能成交的部份,更值得關心。
經濟學者,應用到經世濟民時,要小心別掉入了陷阱,成為學術上的傲慢。

現任行政院發言人的孫立群老師,目前的發言就我看來,在現實環境之下,都沒對不起所學。

2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