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rles 詹浚昇

20120823 大學之道ㄓ不知道:從三太子評大學生談起

在我的線上廣播,不只一次提到『知識分子』與『大學之道』,對於台灣的教育,個人是非常憂心的。
從 1995 年李登輝提出的一縣市一國立大學,到李遠哲的教改;最後演變成專科通通變大學,最好笑的是,沒人承認是他幹的。
現在咱們所有的年輕人都是大學生啦!所以,國民學歷普遍提升,啊然後呢?

高中時,覺得這張文憑一點用處都沒有,除了證明我會考試,而或許有比別人機伶一點。除此之外,在通才教育、偏重學科的教育原則之下,我們是一群高不成、低不就的人。還不如當年隨便一所高職,他們都有訓練出一技之長,至少商科的打字都強到爆。更別說是五專,訓練出來的技術、技能,豈是高中生能望其項背。

大學時,我也一再呼籲,想賺大錢的人,千萬別來唸書;在那個年代,仍普遍認為大學生賺錢能少留一點汗,卻沒保證金額。四年的時間,入社會努力打拼的話,或許能拼出一番成就。那唸大學幹嘛?我可不是想鑽研知識,雖然這不正是大學設立的主要目的?我是想體驗更豐富的人生,大學,是唸一種特殊的歷練與氣質的。與同年齡相比,是社會地位不差的米蟲 ......

在門第觀念之下,正因為選民都希望子女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,正因為大家都希望下一代別再賺辛苦錢。因此慢慢變得非常畸形,人人有書唸!
從此,年輕人都是大學生,都應該過『上流社會』的生活,即使技術要求再高,流汗的工作是被鄙視的。

門第觀念興盛、技職體系的崩壞,在下才疏學淺,無法評析,我只能就大學生的定位,提供一些想法。

一、唸大學、甚至考碩士、拼博士,不是已經勝利的族群。

各行各業都一樣,都有脫穎而出的人,當然也會有競爭失利的人。『讀冊』的人,不是贏了『沒讀冊』的人,因此已經出線了,該享受美滿的人生。事實上,這只是道路選擇的不同,兩個族群的人,根本不在同一個擂台上。
在不同的領域裡面,大家各自奮鬥、各自角逐、爭取稀有的資源。

萬一輸了怎麼辦?告訴你,你並不孤獨。同額競選的位子,肯定不是什麼爽缺;競逐失敗的人,通常會比出線的人少。
咱們必須把輸當作常態,當作自我成長的動力;在大家水準差不多的情況下,常常比的是意志力。

二、真的想做學問,或是想練腦力,再來唸書

其實,根本不應該把『唸大學』與『唸書』畫上等號,就像『老師』不應該等於『有水準』。大部份的人,唸大學時,是渾渾噩噩的;一個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,該渾渾噩噩嗎?
當然,很多人是還沒找到志趣,一旦訂定了方向,曾經唸過書這檔事,將成為重要的累積。在過去,還好還在尋找方向的人之中,考得進大學的也不多。也有很多人入社會之後,找到了方向,而唸書該是很重要的途徑,再發揮意志力回到學校。

如今呢?根本無需多想,也不必迷惘,年紀到了,你就是大學生。想不想做學問、是不是可以鍛鍊腦力,根本無需多想。

三、大學教的,不一定就是企業要的

在台灣,學術研究型的名校,遠比就業輔導型的名校還多;即使這幾年,各校開始加強就業輔導、與企業對話,還是很多教授,是鄙視為了就業而教學的。我甚至有些懷疑,那些個教授,其實是只會教這一套,他也不知道入社會的存活技巧,所以也教不來。

如果你認清了,唸大學的各種風險,而你還來唸,那就該承受各種結果。萬一學校不教怎麼辦?自己去學啊!大學生耶,本來就該具備自學能力;到課堂上,是與老師討論知識來解惑;而不是期待,上課是由老師,把知識裝到你的腦袋裡。

大學教的,不是企業要的,剛好而已。想提升自己的競爭力?請自行想辦法。
希望你不要認為,我指的是去補習 ..........

四、大學人口過多,並非合理的人口政策

男人性能力最強是 18 到 25 歲,女人過了 25 歲就該小心骨質疏鬆。因此,在許多技術領域裡面,不到 20 歲就該投入奮鬥、累積經驗值,25 歲之前就該小有成果。等到大學畢業,約莫 22 歲,就算是想研究學問的人,早晚也該面對記憶力、體能退化的問題。

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,就算都很認真地在唸大學,也都得到了豐富的學識,啊然後呢?這票人就足夠填滿社會所有職業?
當德國的工匠,從 15 歲就開始找興趣、不到 18 歲就開始跟老師傅學習時,他們在 22 歲就研發出來的工藝技術,我們的大學生怎麼跟得上?

站在執政者、資源分配者的觀點來看。本來就該有一部份的人去做學問、又有一部份的人去研究技術、這兩個領域要建立流動的管道,這才合理啊!
在同樣的生產條件之下,我們每個國民能貢獻生產力的時間,硬是比別人少了四年。


最後,我不認為,年輕的一代,不肯吃苦。而是目前台灣的整體環境,以及家長的心態,實在是太過扭曲。每個世代都有要面對的課題,年輕人,請和我們一起捲起袖子,揮汗奮鬥吧!



四大集團徵才 專找高中畢業生
中時電子報 – 2012年8月23日 上午5:30
工商時報【記者譚淑珍╱台北報導】

「學歷,比不上專業」,過去3年來,韓國30大企業集團開始打破學歷偏見,「捨大學生,就高中生」,究其原由,大學畢業生多非企業所需人力,遠不如對入職高中生進行內部培訓實際。
依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統計,今年韓國30大集團招聘的高中畢業生人數從2010年的3.3萬人、2011年的3.7萬人,到今年已增至4.1萬人,呈逐年增加的趨勢。

韓國三星集團今年也首度在普通管理職、軟體設計等職位上,公開招聘高中畢業生,今年三星集團的高中畢業生招聘規模達9,100人;SK集團今年共招聘7,000人,其中30%(2,100人)是高中畢業生,包括三星、SL、現代汽車與LG韓國四大集團,今年共新招聘2萬名高中畢業生。

韓國30大企業在招聘高中畢業生同時,也將針對高中入職者提供相當於大學教育的4年基本教育的內部培訓,在培訓完成並服完兵役後,在月薪、晉升和任職等人事管理方面與大學學歷以上者享受同等待遇,如此不但可培訓出企業所需人力,也能留才。
韓國企業之所以捨大學生、就高中生,實在是因為大學畢業生,所學課程,多數不符企業所需,即使招聘進來,同樣需要再進行培訓。

職場生態的改變,也造成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不斷的攀升,當多數大學生在畢業之後不管多努力也很難找到工作時,這兩年,韓國有不少人讀了4年大學畢業後,再重新進入2年制的專科大學,攻讀專業科系。
相對的,當現實是「大學畢業卻未必能找得到工作」時,也讓高中生選擇工作,不要讀大學,與其大學畢業就失業,「還不如趁早工作,提高自己的實力」,況且,企業會提供相當於大學教育的4年基本教育的內部培訓。

看到韓國職場生態的改變,韓國企業打破了過去招聘人員的作法,對台灣技職教育也好,企業的人力斷層問題也罷,不知是否有產生任何的啟發作用呢?




台灣三太子返國有感:請大學生「收回一點點莫名自信」
NOWnews – 2012年8月23日 下午6:03
生活中心/綜合報導

台灣大學生就像井底之蛙?「台灣三太子」吳建衡從倫敦返台,轉機時經過上海與蘇州,發現大陸已跑到與台灣同一水平線,但台灣卻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。他有感而發,呼籲「台灣大學生收回一點點不知從哪來的自信。」
台灣三太子吳建衡在臉書PO文寫道,四年前走在北京,感覺的大陸正在崛起,沒想到在四年後,大陸進步得相當快速,可說是大步向前走。他走在蘇州街頭時,心裡想的是:過幾年之後,大陸還需要台灣人嗎?

吳建衡分享,自己在飛機上閱讀體育報時,發現其中多在探討倫敦奧運後,中國該何去何從。內容充滿批判,尖銳不失條理、強硬時不缺理性,這些,他在台灣報紙都看不到。過去,北京奧運時,大陸人民對選手「唯金是問」,如選手未奪牌,可能被大陸網友罵翻;但到了倫敦奧運,大陸人民對選手多了份體諒,懂得分享選手的喜悅與辛苦。
最後,他請台灣大學生收起一些對未來的樂觀態度,與不知打哪來的自信,讓自己多認識一下對岸。

該文章引發網友熱議,不少人抨擊吳建衡並未徹底了解實情,同樣以表面看台灣。有網友稱,大部分台灣大學生皆對未來並不樂觀,反倒徬徨,不然不會有一票人想考國考。也有網友表示,文內提到的台灣未進步,是因政府施政,以及社會與教育導致,大學生即使有抱負,也難以伸展。更有網友對吳建衡本身做批評,諷刺他有錢有閒常常出國,怎不想想有許多年輕人為貧窮所困?

日前倫敦奧運發生台灣國旗被撤下事件,吳建衡在倫敦奧運期間,巧扮三太子在倫敦高舉國旗,讓世界看見台灣。不過,一番希望年輕人增加世界觀的美意被嚴厲批判,想必是他所始料未及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