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rles 詹浚昇

經濟學筆記 02:從個體經濟學的角度看社會問題

經濟學者容易流於殘酷,只看理性抉擇、競爭、總體效益。
幸好我只是經濟學的半吊子,也不迷信開放完全競爭,我認為分配的很重要的事。
因此。
對個人而言,不能期待白吃的午餐,要靠自己的努力往上爬。
對政府而言,不能放任競爭,要讓有競爭力的人出頭,也要協助沒競爭力的人有基本的生活。

小火鍋是因為抵擋不住食材上漲的壓力而漲價的嗎?或許能換個角度看,不是想多賺一點,就是怕被淘汰。
年輕人領 22K 如果太少,並非企業的責任,而是政府的責任;你值多少錢、我該給你多少錢,是市場決定的。

本來要直接跳過 D、S 線的基本概念,直接往下走的。經濟學筆記 (1/5):五分鐘建立經濟學的入門概念
但發現很多社會議題,流於民粹、情緒,因此追加個詳細解說,或許能增加一個看事情的角度。

Step 1: P 是價格、Q 是數量、S 是生產者的決策 ( 供給 )、D 是消費者的決策 ( 需求 )
這兩條線怎麼來的?基本上,是根據兩個產品的相對價格,從市場的交易結果 " 點 " 出來的。
不同的產品組合,有不同的曲線,這需要大量的資料,也不太可能是直線。
因此,我們說他是供給曲線、需求曲線,用直線來呈現,只是觀念上的示意

討論時有的三個基本的觀念:
一、完全競爭市場的前提是,所有生產者的產品是沒有差異化的!
二、只要有差異化,就跳脫出這個圖形,進入另一個完全競爭市場,甚至擺脫完全競爭市場。
三、這兩條線上的每一點,都是理性上可能發生的決策行為!

Step 2:Demand Curve 需求曲線,是比較容易理解的。
一、願意以比較高的價格 Pa 購買的,數量是比較低的 Qa。
二、願意以比較低的價格 Pb 購買的,數量是比較高的 Qb。
三、即使價格是在 Pb,願意以價格 Pa 購買的人,仍是存在的!

越便宜就越好賣,符合現實世界的邏輯。

Step 3:Supply Curve 供給曲線,就比較複雜一點了。
一、當價格是 Pc 時,賠錢的生意沒人做,有利潤而生產的量是 Qc。
二、當價格是更高的 Pd 時,即使生產技術較差的廠商都成進入市場,總體生產的量就提升為 Qd。
三、即使價格是在 Pd,有本事以價格 Pc 生產的廠商,仍是存在的!

在此不推導完全競爭市場不容易有超額利潤,但可以理解的是,對廠商而言,在 d 點時是壓力較小的。
現實的商場上,陷入完全競爭市場時,常常會以削價競爭為手段,也就是由 Pd 往 Pc 移動。

Step 4:把上面兩張圖疊起來,從價格與數量的關係來看。
一、消費者說:如果訂價在 Pb,市場就有 Qb 那麼大?    錯,根本就沒有市場,因為沒人生產得出來!
二、生產者說:如果訂價在 Pd,市場就有 Qd 那麼大?    錯,這價錢願意買單的消費者,只在 d' 那個點的量。

Step 5:總得找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
因此生產者與消費者,最終找到的妥協點,就是兩條線的交點。
經濟學上稱之為 " 均衡點 ",在座標上,我們也找出了市場的價格與生產數量。
市場上的物價就是 P,生產與消費的數量都是 Q。

兩條線當然是會變的,因此均衡點也是會變。
變化之後,找新的 P、Q 點,就是傳說中的:市場的力量

Step 6:比對 Demand Curve 需求曲線,仍是比較容易理解的。
一、願意以比較高價格 Pa 購買的,只需要支付市場決定的價格 Q,出現消費者剩餘。
二、希望以比較低價格 Pb 購買的,沒有人願提供。
三、想辦法讓願意支付 Pa 的人,實際以價格 Pa 購買,是行銷企劃人員的重要課題。

Step 7:比對 Supply Curve 供給曲線,就進入重點了。
一、當市場價格是 P 時,有本事以 Pc 成本生產的廠商,有了超額利潤,出現生產者剩餘。
二、生產成本為 Pd 並以此為訂價的廠商,肯定會滯銷;勢必要賠本出清,或是檢討生產成本。
三、若市場價格從 P 跌到 Pc,無法壓低生產成本到 Pc 的廠商,只能退出市場!

Step 8:現實世界
擺脫完全競爭市場,是企業想爭取更高利潤的方式之一,而是否成功了,就看消費者買不買單。

人人都知道 iPhone 的超額利潤很高,購買的人,認為技術門檻高、設計感夠,值得買。也有人認為搶錢,其他的智慧型手機表現得更優秀,iPhone 是沒有差異化的。
以銷售的金額與量來看,確實有成功地擺脫完全競爭市場。

在商場上,
訂價較高的廠商,總是一直強調產品的與眾不同;訂價較低的廠商,會一再強調「同質價最優」。

小火鍋是因為抵擋不住食材上漲的壓力而漲價的嗎?

如果你控制成本的能力優於同業,而同業都漲了,你會不會也順便多賺一點?
如果市場決定的價格,是你無法承受的,卻有同行仍撐得住,那你只能被市場淘汰。
你當然可以選擇漲價試試看,但消費者不一定買單。

年輕人領 22K 如果太少,不是企業的責任,而是政府的責任。

如果你值 26K,而我給你 22K,是我壓榨你。
在流動的人力市場中,價格也是市場決定的,26K 的人才,不可能長期接受 22K 的。
如果你值 22K,而我給你 26K,是我對不起公司。
若人力成本較同業為高,如果只是壓縮到公司獲利,還算事小;若讓公司的產品價格高於同業,就是退出市場囉。

企業主該負的責任
一、獲利,無法賺錢的企業就無法生存,再多的理念、社會責任都無法實現。
二、提高公司競爭力,即使身在完全競爭市場中,仍可以利用管理效率、技術提升,設法保持公司的競爭力。
三、壓榨不可能提高獲利,長期而言,低薪只買得到低品質的人力,這是企業的慢性自殺。
四、是否考慮擺脫完全競爭市場?設法為產品加值、提升員工的績效,似乎更能考驗管理者。

政府該負的責任
一、創造公平競爭的大環境,讓有競爭力的人、企業,都能有發揮的舞台。
二、重視分配問題,讓富人多賺 2 元、窮人少賺 1 元,整體社會的財富是增加 1 元,但這對嗎?
三、讓人民活下去,這很簡單,吃不飽就有民亂、就會有革命,政府就不存在了。

對於社會,我這淺薄的眼界,看不了太多,我只有兩個小小的願望:
一、不要民粹、激情、意識型態主導,好好就各種觀點來討論。
二、政治組的人,有遠見一點,至少願意裝一下。

1 則留言:

  1. 現在才看到您的大作,如獲至寶~
    非常謝謝您的文章~
    深入淺出,卻社會意義深刻~!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