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rles 詹浚昇

20120826 尊重差異化:客語認證與族語認證

人與人之間,本就存在著差異化,就算是一家人,也不一定有同樣的宗教,也常有南轅北轍的政治立場。
當有意見歧異時,並非不提就不存在,也不是大家都一樣就是好事。
族群與文化當然也是,要先承認差異的所在,才能再談到尊重。目前台灣的官話是 " 本土化的北京話 ",最大族群的語言是 " 閩南語 ";用對方熟悉的語言溝通,確實是能拉近彼此的距離。


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,甚至文化彼此之間也有競爭關係,尤其是越相近的越會競爭。因為文化也需要累積,需要經過歲月的淬煉,以及足夠人數的認同。閩南人的特色是什麼?客家人愛吃什麼?阿美族的長相特徵為何?有些有共識,有些有爭議性。

有人以猶太人來比擬客家人,一樣盡量同族通婚,一樣努力維持傳統與習俗。很多客家人會在家裡貼 " 教小孩說客家話 " 之類的標語,客家人間也會以客家話溝通;身為一個不會說客語的客家人,我還真是有一絲的罪惡感。
客語認證,最可貴之處在於,並沒有政策鼓勵,如考試加分、公職優先錄取之類的。因此參與的人,都是對自己出身的認同,以及想瞭解跟自己有關的文化傳承。

我也接受官方以政策去扶植弱勢族群的文化,畢竟放任文化去競爭的話,恐怕原民文化會被殲滅殆盡。再加上漢民族確實曾經迫害過原住民,講白一點,我們講閩南話的人,也是外來文化。扶植真正 " 本土 " 的文化,剛好而已。

說到語言,可以視為文化的一部分,也能只是溝通的工具。從前開店賣胡椒餅時,常有朋友來聊天,或有附近鄰居來一起喝啤酒。木柵博嘉一帶有兩大族群,比較土生土長是閩南人,住軍公路一帶的是眷村。
常來我攤子的成員,以講閩南語的居多,大家也就這麼說了。一旦有不會講閩南語的人加入,我會要求大家切換語言,別讓任何人聽不懂內容。這是一種對人的尊重,無關政治或省籍情結。

補充時間,什麼是 " 台語 "?漢人渡過黑水溝來台灣,對原住民不友善,可以說是時代問題,印地安人、毛利人,也都被迫害過。有沒有可能,咱們把土地都還給平埔族,大家手牽手去跳海?過去的都過去了,我們也別太計較了,讓我蒙混一下嘛。雖然來比較多的是福建沿海的人,閩南語的使用相對普遍;我還是不認為,閩南語能被封為 " 台語 "。

最後分享,輔仁大學醒新社港安山地友團,為何從服務隊更名?
很多所謂的 " 山地服務隊 ",跑到山上唱歌、跳舞、喝小米酒,再展現山下便利的生活。美其名是服務,其實是擾民與文化侵略。原住民跟我們漢人一樣,也只有在特殊的日子狂歡,沒有在天天買醉的,你上山來生營火,還要特別招呼你呢。
港安山地友團,一開始也是服務隊,也是上山教原住民 " 文明 " 的技能。慢慢地意識到了,原住民開始對自己的文化感到自卑,並且嚮往山下的花花世界。

原住民文化,其實有很多學習之處,音樂、舞蹈、崇敬大自然的態度,也都值得借鏡。因此港安山地友團,開始去探索原民文化,上山主要是去學習與發揚。因為有人想學,年輕一輩的人,也開始向耆老請教傳承下來的技能;暨能保存文化,還改善了部落的氣氛。



客語初級認證 全台逾1萬人報考
客家電視台 – 2012年8月26日 下午8:04
【吳詩禹 范傑翔 台北】

今年客語能力認證初級考試共有1萬3664人報考,雖然比去年少了將近2000人報考,不過筆試與口試到考率都有超過8成比去年成長,約有1萬1千多考生應考,而今年學生的報考率82.76%,也是比去年增加,顯示客語學習向下扎根,並且越來越受到年輕學子重視。
考試結束鈴聲響起,考完口試的考生步出考場都笑得好開心,雖然題目生活化,棒球運動、資源回收等都列入考題,但考生普遍反應題目不簡單,尤其是看圖說故事部分。

考生:「我覺得有點難,(你覺得什麼地方比較難?)我覺得看圖說故事,(還記得考什麼嗎?)我記得有中秋節,還有看棒球比賽,然後大掃除,還有資源回收。」
考生:「我想要藉這考試機會,自己一直看,那他(孩子)回來,我就一直跟他說(客家話),會學比較快,不然就學校一個老師教而已,同學還有鄰居都沒有人說客家話,我想藉這次的機會考試,自己說客家話會比較流利。」

原本客委會擔心到考率會受到颱風的影響而降低,但是早上8點的第一節口試,到考率就有將近8成,比往年的7成還高。根據客委會統計,今年報考人數共13664人,雖比去年減少,但筆試到考率81.51%,口試也有81.05%,到考率都比去年增加,有超過1萬1千人,參加初級認證考試。
客委會副主委 鍾萬梅:「我們這次的考試是生活化的用語為主,客語轉換為華語,
華語轉換為客語,聽力以及看圖說故事,非常多都是我們的生活經驗,因此大人小孩都可以了解很好發揮。」

辦理至今已邁入,第8年的客語初級認證,每年的報考人數都穩定,尤其今年學生報考率又比去年成長,顯示客語認證考試已逐漸受到社會重視。




學英文更有用 純文化訴求難見效
作者: 朱芳瑤╱台北報導 | 中時電子報 – 2012年7月30日 上午5:30
中國時報【朱芳瑤╱台北報導】

搶救族語大作戰!面對台灣原住民瀕危族語可能消失,原民會祭出多種搶救措施,尤其鼓勵親子共學。政治大學民族系副教授王雅萍直言,「這是關鍵的一仗!」
「搶救族語是非常艱困的工作!」王雅萍說,早期政府推動國語政策,加上原住民族外通婚頻繁,語言交互影響,族語面臨嚴重的失傳危機。目前多數中生代原住民都不一定會講族語,遑論教下一代。
政府期待在家庭推動族語學習運動,但她說,「情況可能沒有想像中的樂觀」,建議多面向充實學習族語的環境,拓及學校和社區,瀕危族語「需要多種藥方投入治療!」

參考紐西蘭挽救瀕危的毛利語經驗,原民會提供「師徒制」的師父和徒弟,每月各兩千元教學津貼或學習記錄彙整費用;提供「族語學習家庭」每戶每月兩千元的津貼,作為誘因。
但參與師徒制的學習者一周至少要學習三次、每次二小時,且被期待通過族語認證考試。族語學習家庭則應參加縣市政府舉辦的族語戲劇競賽,學習過程定時接受訪視。規定繁雜,很難吸引更多有興趣的人。
推動賽夏語復振的瓦碌部落發展協會成員高清菊觀察,仍有不少族人未感受族語流失危機,若僅以「保存族群文化」等感情訴求,成效有限。尤其對學生來說,英文的實用性可能比母語還高。

「學母語有什麼用?」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張學謙說,這是許多族人的疑惑。建議政府積極行銷族語,創造族語被應用的機會,例如培育族語人才,投入原住民文創領域、影音流行文化產業,對原住民青年來說,是學習族語更有力的誘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